首页 >> 配音总汇 >>精品朗诵欣赏 >> 【配乐散文】择生与择死 作者 兰心 朗诵 雕良
详细内容

【配乐散文】择生与择死 作者 兰心 朗诵 雕良

【配乐散文】择生与择死


作者 兰心 朗诵 雕良






 

    屈原与司马迁,同是中华民族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杰出人物,为什么一个慷慨赴死,一个却要忍辱偷生呢?从开始了解他们充满悲壮传奇的一生起,我就在思考着。

    一直以来,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为世人传颂,但我认为,这忽略了他同样作为政治家、楚国的三闾大夫的一面。后世的人们认为,楚国的昏君,不值得屈原去忠诚,但是,“政治”也是一种理想,屈原诗人理想,要通过政治来实现。政治有别于政客,正是由于前者是献身的别无选择的,而后者却是投机的。身为三闾大夫,他不能承受亡国的事实。

    诗人的事业,可以不与某个君王联系,但屈原,他把政治的责任置于“诗人”之上。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,中国古代的志士们,在求生不能的时候,却很重视死的权利。倘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整地活下去,不如选择死亡。屈原,就是将死亡看作一种意志和尊严的使命。因此,他不会等到敌人进攻,失败后将他抓获后再受辱而死,所以他头戴巍峨之冠,身披兰草之服,悲吟着,高歌着,徜徉在汨罗江畔,从容赴死。

    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,但死的方法却是诗人的。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,诗人却要死得唯美,死得如其所吟。

    死可以明志,而生却可以践志。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,他选择生,宁肯选择接受宫刑。他放弃了死的尊严,在匍匐于地的群臣之中站立起来,是何等的勇气和豪迈!

    司马迁的心是悲愤的,在《报任少卿书》中他发出了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的千古呐喊。他选择生,是为了要死得重于泰山,要让《史记》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”。

    《史记》是一部民间文本的伟大示范。这不仅因为作者是被放逐之士,更是由于,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,他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,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,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,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。

    “生还是死”莎士比亚的名句,令哈姆雷特成为西方“择生择死”的思索形象,而在中国,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,构成了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!中国人,不仅仅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命里,还活在前人与后人的交替中,活在五千年的历史中。因此,中国人“精神上的人生”比肉体上的人生更漫长浩淼!

技术支持: 云畅网站建设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