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配音总汇 >>配音朗诵知识库 >> 怎样读出格律诗的音乐美 文 / 王山而
详细内容

怎样读出格律诗的音乐美 文 / 王山而

怎样读出格律诗的音乐美
 

文 / 王山而






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出来的诗,它意境深远,节奏鲜明。平仄是格律的核心,它就像标有乐谱的歌词一样,音调高低,声音长短,自在其中。怎样朗读格律诗?人教社出版的中师教材——《现代汉语知识》第一册中说:
  朗读古典诗歌,要读出音律美,必须划分好语节……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语节划分,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例如:……白日//依山尽,黄河//入海流……划成“二三”两节,有利于诗意理解,朗读也顺口;后面三个音节中的小停顿,读者根据诗意可作灵活处理。例如:……远看//山/有色,近听//水/无声……七言诗的语节是在五言诗的语节上加一个节拍构成的。例如:……横看//成岭//侧成峰,远近//高低//各不同……在后三个音节中,读者也可以适当确定小停顿,构成“二二一二”或“二二二一”的四语节形式。例如:……莫笑//农家//腊酒/浑,丰年//留客//足/鸡豚……
  (注:引文中省略号是笔删减之处。)
  
  这段话,中心是划分语节,研究停顿,并没涉及语音长短、音调高低。再说,律句中间每两个字为一个音步,怎么可以把音步分开?有些诗句后三个字是一个完整的意思,但是从律句的结构方面说,每个音步不能超过两字,怎么可以三个字为一个音步呢?这样划分是不是破坏了韵律的和谐美?对这个问题的商榷,留在后面详谈。
  
  那么,怎样读出语音的长短、音调的高低?下面转引一位名师教《游园不值》中的一个片断:
  师:……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:四声读法,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;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。
  ……
  师:谢谢他,有些地方他是自己的创造。第二声都是平声,可以拉长。
  范读:应——怜——屣——齿(短)印(短)苍——苔
  小扣柴——扉——久(短)不开——
  春——色满园——关——不住(短促,乍停)
  一枝——红——杏出——墙——来——
  
  较之只划分语节,这个片断多了个字音长短的问题。但是,除了平声长、仄声短,没涉及声调高低。声音有长有短、有高有低,才能节奏鲜明,抑扬顿挫。
  这个片断另一个问题是,符号不规范。教者这里大概是用破折号标明平声字,但是符号的位置不应该放在文字的右面,而应该标在诗句的下面:
  应怜屐齿印苍苔
  一一一| |一一
  (其中“一”代表平,“|”代表仄。)
  “一一一| |一一”(平平平仄仄平平)实在让人眼花缭乱,不便于把握。再说,有些字今声与古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,比如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中的“出”,古时是入声【四质】,现在是平声。那么,这个“出”字,现在是读仄声还是读平声?再比如诗中二三句中的“不”,现在到底应该怎么读?
  
  那么,到底应该怎么办?按音步的平仄来读还是可行的。
  啥叫音步?律句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,一般地说,两个字为一个音步(句末只有一个字也是一个音步;有的八字律句,头一个字也是一个音步,)。五言三个音步,七言四个音步,八言或九言五个音步(八言如:纵/芭蕉/不雨/也嗖/嗖;九言如:恰似/一江/春水/向东/流)。
  那么,怎么确定音步的平仄?因为律句最后一个字涉及押韵,所以,五言重点研究前四个字,七言重点研究前六个字。古人说“二四六分明”,是指七言律句的前六个字(五言则是“二四分明”),意思是说七言律句二四六字的平仄不是“仄平仄”,就是“平仄平”,总是平仄相间的。每个音步都以后一个字的平或仄为音步的平仄标志,一般地说,看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,可以少注意一半字的平仄。这样你也就不必去背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等等了。
  前面说过,律句中间每两个字为一个音步,把音步分开或把后三个字划成一个语节,就等于破坏了韵律的和谐美,现在说说这个问题。
  再看《游山西村》的语节划分:
  莫笑//农家//腊酒/浑,
  丰年//留客//足/鸡豚。
  山穷//水复//疑/无路,
  柳暗//花明//又/一村。
  
  这样划分语节,是否合适?这首七律每句前六个字都是三个音步,音步的平仄是:
  仄平仄
  平仄平
  平仄平
  仄平仄
  (以下重复上面各式)
  经过观察你会发现:一二句音步平仄相反,这叫“对”;二三句音步平仄相同,这叫“粘”,三四句又“对”。
  莫笑//农家//腊酒/浑
  丰年//留客//足/鸡豚。
  这样划分语节,不但破坏了两句的相对关系,而且“丰年//留客//足/鸡豚”前三个音步成了“平仄仄”,不合律。像这样划分语节,把一个音步给分开了,违背了律句中间音步不可分的成规。
  《现代汉语知识》上说“七言诗的语节是在五言诗的语节上加一个节拍构成的”,有道理。严格地说,是加上一个音步。怎么加?五言第一个音步是“平”的,就在前面加上一个“仄”声音步;五言第一个音步是“仄”的,就在前面加上一个“平”声音步。
  那么,音步中的平仄怎么读?节奏是由平仄决定的。《玉钥匙歌诀》云:“平声平道莫低昂,上声高呼猛烈强,去声分明哀远道,入声短促急收藏。”意思是说,平声大致是中平调,上声上扬,去声下降,入声短。这是指每个字的平仄怎么读;也就是说,平声平且长,上、去、入有升降,且短。而音步中的平仄,和每个字的平仄不完全是一回事。平音步,可视为“平且长”;仄音步,可视为“短升降”。打个比方(仅仅是比方而已),如果把平音步的两个字比做键盘上中央C两拍,那么仄音步的两个字则可视为中央C左或右的一拍半。音步平仄相间,于是产生高低升降,抑扬顿挫。比如:
  应怜/屐齿/印苍/苔
   平  仄  平
  小扣/柴扉/久不/开
   仄  平  仄
  (律句两字为一节奏,节奏不一定和词语意义的划分或语法结构相一致。)
  第一句音步是“平仄平”,第二句音步是“仄平仄”,读起来自然和谐。
  
  一般来说,音步的平仄是由该音步的后一个字决定的,但是,特殊地说,该平不平,该仄不仄的时候,要按律句原式平仄来读。七言前三个音步不是“仄平仄”就是“平仄平”,按着这个规律,你会轻松地看出原律式来。比如,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因为后一句的前三个音步是“平仄平”,所以前一句的前三个音步应该是“仄平仄”,而“故人西辞黄鹤楼”的前三个音步却是“平平仄”,这种情形就应该按原律式“仄平仄”处理。换言之,把“故人”当做仄声音步(短升降)来读。再如崔颢《黄鹤楼》前四句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;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”这里有三句出律(拗句),只第二句(“此地空余黄鹤楼”)合律(这句前三个音步为“仄平仄”),其他三句怎么办?按原律式来读就是了。其中“昔人已乘黄鹤去”,前三个音步虽为“平平仄”,但应按“仄平仄”来读;“黄鹤一去不复返”,前三个音步虽为“仄仄仄”,但是按“仄平仄”来读;“白云千载空悠悠”,单看二四六字,仍是“平仄平”,仍可按“平仄平”来读。
  但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,“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的后三个字(“空悠悠”)都是平声,是三平调,此乃律句之所大忌;按原律式,第五字必是仄声,所以这里的“空”应该按“仄”处理,朗读时可以用重音突出,“空”不可单占一个音步。同样,“丰年留客足鸡豚”,按律应该这样划分:丰年/留客/足鸡/豚。因“鸡豚”都是平声,“足”必须是仄声,否则成了三平调;因此“足”虽然已是仄声,仍应该用重音突出,而不是拉长声音,不应单占一个音步;如果“足”单占一个音步,那么“丰年/留客/足/鸡豚”的前三个音步就成了“平仄仄”,不合律。而“丰年/留客/足鸡/豚”前三个音步“平仄平”中的两个“平”又不是简单的重复,后一个“平”比前一个“平”多了一个仄(重音),更见韵律美。同样,“应怜/屐齿/印苍/苔”的“印”,也应该突出其仄。同理,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中的“出”,也应该这样处理——“出”古时是入声,现在是平声,因其原句中此字所处的位置必须是仄声字(否则三平调),所以今声虽为平,仍应按仄声处理。而“小叩柴扉久不开”“春色满园关不住”中的“不”,都处于仄声位置,即都在仄声音步,所以不必另加突出。七言律句后三字忌“三平调”,也忌“三仄脚”(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字),所以对后数第三个字,即正数第五字,也应注意,比如“春色满园关不住”虽然完全合律,但是第五字(“关”)必是平声(否则三仄脚),应该重读,以突出“平”的身份。
  
  律句之间的节奏也须注意。音步平仄相间后,自然有升降,所以陆伟然说:“仄声结尾为句升,平声结尾为句降。”(《诗词写作奥妙》)有升有降,这就形成了诗句之间的节奏起伏,抑扬顿挫。《游园不值》的句调、前三个音步的平仄、同一音步中的变化,如下:
  
  应怜/屐齿/印苍/苔(平且长,指最后一音步,下同)
   -  |  -
  小扣/柴扉/久不/开(平且长)
   |   -  |
  春色/满园/关不/住(短升降)
   |  -  |
  一枝/红杏/出墙/来(平且长)
   -  |  -
  
  这里“来”“苔”“开”,平且长,韵母相同,前后呼应,产生共鸣;升降起伏,抑扬顿挫,和谐动听。
  当然,要读出格律诗的音乐美,仅有技术方面的理论还不够,还必须有对全诗的深入理解、感受并有所感悟,必须在此基础上多读多练。
  我向诗友们谈了我的观点,有位诗友给我抄来一段话:
  “对一般的口语而言,节奏结构应服从意义结构,服从表达意思的需要。但对格律诗而言,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要反过来符合节奏结构的要求。”
  于是又想到王尚文教授的话:
  要领悟古代诗歌的美,就要跨过“平仄”这道坎。我曾经和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人争论,读古诗,是让音韵迁就语句呢,还是让语句意义决定音韵呢?我的观点是:音韵是铁定不动的。现在都降低了要求,如果不用古代的平仄来论,就标明是按现代汉语标准来论的,但不能不讲“平仄”。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作为一个文化人必读的古诗文。
  
  总而言之,七言律句前三个音步,不是“仄平仄”就是“平仄平”,应按原律来读;如遇第五个字需要突出时,请用重音强调,而不用停顿分开。五言律句前两个音步,不是“平仄”就是“仄平”,应按原律来读;如遇第三个字需要突出时,请用重音强调,而不用停顿分开。每句最后一个字是一个音步,要注意升降和押韵。

技术支持: 云畅网站建设 | 管理登录
seo seo